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资讯 > 创新创业 > >
努力挤进前25%的人,都能买得起房
2021-03-10 11:30:41 资讯 > 创新创业 > 编辑:张知涵 全屏查看
简介最近有很多读者问我:怎么办?我还有机会吗?显然,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。因为这段时间,有太多东西冲击着人们的认知,打破人们原来的生活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(ID: runliu-pub),作者刘润。
最近有很多读者问我:
怎么办?我还有机会吗?
显然,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。
因为这段时间,有太多东西冲击着人们的认知,打破人们原来的生活。
比如比特币,比如基金,比如Clubhouse。
一边渴望了解,一边无所适从;一边担心落后,一边又觉得和自己没关系;一边认为要付出时间精力去参与,一边又害怕参与后没有结果……
看着别人在赚钱,看着别人在创业,自己总是会很焦虑。
所以,就问出这样的问题:
怎么办?我还有机会吗?
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我们要知道,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。
否则,自己可能会一辈子都活在这种焦虑和痛苦之中。
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,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,也总是担心失去或者错过。
这种害怕错过什么的心态(FOMO——Fear of Missing Out),甚至成为了一种危机。
有一些话,刺激着我们,让我们觉得被时代抛下了。
20年前你没抓住电商的时代,10年前你没抓住房产的时代,5年前你没抓住比特币的时代,今天你还想错过xx吗?
你一直错过,你一直错过,你还想继续错过吗?
这是普通人最后一次机会了。你还有其他的机会吗?
这样的说法,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好笑。但是,这样的说法又是那么有效。
很多人嘴上不同意,但是内心却深深承认这些观点。
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,不会骗人。
每当有一个新事物出现,一个新事件刷屏,你能明显地感觉到,更多人的动机不是“好奇”,而是“恐慌”。
好奇的动机,是了解,是发现,是探寻。
是这件事真有意思,那件事真是好玩。
恐慌的动机,是寻宝,是投机,是赌博。
是这件事我要赚钱,那件事我要成功。
然后,大家纷纷“下场”,然后又很快一地鸡毛“离场”。
这种“恐慌”,都是对于不确定的恐惧。
如果我没有做选择,我连机会都没有。
但是,在FOMO之后,人们又往往会陷入更深的焦虑:
FOBO——Fear of Better Option。
如果我做错了选择,怎么办?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机会?
然后,就会一直原地转圈,一直焦虑地转圈。结果就是:
怎么办?我还有机会吗?
如果这样想,一个人的恐惧和焦虑,就无穷无尽了。很痛苦的。
怎么办?
这是一种“病”。
“病”的症结,是总想要抓住什么,做出一个完美的选择。
完美的决策,需要充分的信息环境,需要极高的认知水平和决策模型。
但是,这是不可能的。
大多数情况下,信息是不完备的,人是有限理性的。
完美很难,合适就行。
有一个能令自己“满意”的决策,就应该谢天谢地了。
怎样做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,不会后悔的选择?
1,先定下最基本的满意标准。
2,考察评估手头上可选的方案。
3,如果可选的方案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,就立马决定。
用这样的办法,快速决策。最后的选择,不会太离谱的。
如果你还是觉得担心,不够精准,那么还有另一个更简单,也许还更有效的方法:
37%原则。
什么意思?
《指导生活的算法》的作者布莱恩·克里斯汀和汤姆·格里菲斯说过:
你只要把决策,分为两段就行。
第一段的37%,用于确定“最基本的满意标准”。
第二段的63%,选择满足“最基本的满意标准”的第一个方案。
也就是,前37%的时间,你可以尽情地去找机会。后63%时间,就不要错过了。
比如说,婚姻。
你打算在19-40岁之间,也就是用21年来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。你可以用37%的时间,也就是7.77年来交往不同的人。
到19+7.77=26.77岁时,坐下来,确定“最基本的满意标准”。从这天起,当你遇到第一个符合这个标准的人,就和这个人在一起吧。
比如说,招聘。
在你面前,一共有100份简历。前37个人,只面试,不录聘。用来确定“最基本的满意标准”。
从第38个人开始,只要达到了你的基本要求,就立刻让那个人来上班。不要再去想:说不定有更好的。
比如说,创业。
假如你想用10年的时间,选择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。前面3.7年,你可以大量的考察,学习,尝试,评估自己的能力,和可能的创业领域。
后面6.3年,当有符合自己的创业方向,就扎下去,闭着眼睛大胆往前走吧。
剩下的其他东西,就和你无关了。
这就是我们说的,战略定力。
当有这样的定力,也就不再会恐慌和焦虑。
做完了满意的选择,然后呢?
然后,专注。五指成拳,力出一孔。
我给你分享两个故事,你可能会更有感觉。
刘芹,作为小米最早的投资人,赚了866倍的回报,一战成名。
刘芹回顾曾经和雷军的沟通:
有次开完融资会后,我对雷军、林斌他们说,我可能只关心 一点,今天大家创业,能不能回到一个创业公司真实的状态。
大家还有没有能力一天工作12个小时,因为你们的团队成员有google,有金山,又有微软,有各种各样的背景,大家能不能建立 一个真正的小米文化。
忘掉你们是有成就的人,很厉害的人,可能不能豪华地创业,你得想清楚,你得在创业上有清醒的认识。
如果这件事你能确认,我的投资绝对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如果你们是那种大公司心态,豪华创业,觉得我们都是一帮牛人,我觉得这个公司风险很大。
这其实就是在说,你们需要专注。
别以为自己多了不起,别受太多的干扰,专注地创业。
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,刘芹也曾经对某公司创始人说道:
你缺钱,我投给你,但你能不能答应我,在未来几年之内,不碰金融。
做金融没赚到钱,团队会元气大伤;
赚到了钱,团队会再也没兴趣艰苦创业,元气更伤。
这其实也是在说,你们需要专注。
专注地做,耐心地做,长期地做。不要急。
创业就像爬山。但是,很多人每次爬到一半,就下来再换一座山爬。每次都没办法到达山顶。
换来换去,每次都觉得很有机会,但每次都没有成功。
0.9*0.9*0.9*0.9*0.9=0.59。
换了5个方向,每次都做到90%,又有什么用呢?
不如踏踏实实,就做到1。
长考,少投,精做,长期。
最后的话
所以,当有人问我,怎么办?我还有机会吗?
我说,当然有机会。
但是你要知道,这是不是你的机会。
不是你的机会,就害怕错过。是你的机会,就不要客气。
吴军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,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?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。
解决焦虑的最好方法,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。
如果你的公司还不错,努力做到公司的前25%,你的收入应该不低。
当你的收入和贡献,超过所在城市工作人员的一半,或者进入前25%时,你一定买得起当地的房子。
别担心错过,别害怕选择。
选择完就专注地做下去,努力挤进前25%,会有好结果的。
上一篇:为什么不取消日报、周报!
相关评论
相关阅读
激情三十年:“创业者”雷军与他的三次蜕变
“我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次蜕变,在经历小米十年后,越来越体会到制造业的不容易,体会到硬件的难度。但我也越来越相信,把软硬件结合的难度比单纯做软件或硬件容易。”在3月30日晚的第二场小米硬件发布会上,雷军总...高瓴资本张磊:低碳转型的终极解决方案
3月20日,高瓴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参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时表示,在助力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方向上,市场化的PE/VC机构大有可为:一方面,通过不断探索最优的资源配置,追求环境、...好的产品经理,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质?
经常有人问我:好的产品经理,应该有什么样的特质?我自己是技术出身,后来也做过市场,在微软待了14年,见过一些产品,也参与过一些产品。努力挤进前25%的人,都能买得起房
最近有很多读者问我:怎么办?我还有机会吗?显然,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焦虑。因为这段时间,有太多东西冲击着人们的认知,打破人们原来的生活。为什么不取消日报、周报!
为此,混沌大学采访了阿里十年老兵王建和,中供直销铁军出身的他强调说,这次调整是对形式主义说不,日报、周报、月报作为目标管理的抓手、过程管理的手段本身是并没有变化。我为什么建议你来北上广深奋斗?北漂7年,我有4点思考
来北京混,是我人生前30年做过的最正确的决策之一。可能没有之一。因为当初考大学也是非北京不可,复读一年考来的北京。虽然,作为一个农村孩子,来到北京后很自卑,花了很长时间克服。公司新业务成不成,就看这3点
许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,都是从前任雇主那里汲取的创业灵感。对于这些创业者来说,这也许是一个梦想,但对于老牌企业的领导者而言无异于一场噩梦——他们从梦中惊醒,发现自己公司无法像新竞争对手那样,有效应对客户...十分钟带你读懂《增长黑客》
移动互联网经历早期的野蛮生长之后,进入到下半场,很难再复现曾经“开发个APP就有一大堆用户下载”的情况,流量愈来愈稀缺,获客成本越来越高昂,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遇到增长瓶颈。